CAR-T入选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,从实验室到临床,自动化培养优势渐显

友康生物

2025-04-23

行业热点


近期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,海军军医大学徐沪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“异体CAR-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” 研究赫然在列。这项科研成果是《Cell》期刊发表的全球首个异体通用型CAR-T治疗自免疾病的成功案例,标志着中国在CAR-T领域的研究已从血液肿瘤拓展至自身免疫病,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CAR-T疗法研究成果的入选,不仅体现了其在科学创新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面的突出贡献,也反映了国家对细胞治疗这一前沿领域的高度重视。

微信图片_20250423152024.png

CAR-T疗法及其产业化难点

CAR-T疗法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癌症和自身免疫病治疗手段,其核心在于对患者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,使其能够精准识别并消灭病变细胞。尽管徐沪济教授团队成功开发出了异体CAR-T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疾病,但目前大多数的免疫疗法仍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自体疗法。这种治疗方法也面临着制备流程复杂、质量控制严格、生产成本高昂等挑战。

微信图片_20250409103517.png

CAR-T制剂生产的个性化特征源于其“一对一”的治疗模式。传统药物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,适用于广泛患者群体,而CAR-T细胞则是为每位患者单独定制的治疗产品。生产流程始于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T细胞,这些细胞随后经过基因改造、体外扩增和质量检测,最终形成符合治疗要求的CAR-T产品。由于起始材料来自不同患者,其细胞特性、数量和活力存在显著差异,这就要求生产工艺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。这种个性化生产模式不仅增加了工艺控制的难度,也大幅提高了生产成本,限制了治疗的普及性。

友康全自动免疫细胞培养工作站的技术创新

面对CAR-T细胞制备过程中的高度个性化、流程复杂性和严格质控要求,友康生物研发的全自动免疫细胞培养工作站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。这款设备专为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而设计,通过高度自动化、封闭式的操作流程,有效应对了传统CAR-T制备模式中的多项挑战,为细胞治疗产业提供了更经济、更安全且符合行业监管要求的生产选择。

该设备已于2025年3月12日获批北京市药监局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。注册证号:京械注准20252220109。(注册名称:二氧化碳培养箱)


微信图片_20230830162728.pngzhucezheng.png

1、全封闭生产流程

友康工作站的核心设计理念围绕"全封闭生产流程"展开,完美契合《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(CAR-T细胞)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规范》中对洁净环境的要求。设备搭载封闭化管路系统,在出厂时即完成一次性预灭菌处理,使用时保持完全封闭状态。操作流程上,工作站首先在A级生物安全柜环境中完成对接,随后转移至B级环境下的自动化封闭系统中进行细胞生产。这种设计完全符合GMP管理规范和CAR-T制备的特殊要求,有效降低了污染风险,同时减少了对高等级洁净厂房的依赖,从而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
2、运行中无需人工干预

设备通过非接触式密度检测模块等创新技术,大幅减少了人工干预需求。该模块搭载的专用芯片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,实现细胞密度的自动测量,系统根据不同样本的培养水平智能调整补液量,避免了多次取样造成的污染风险。同时,工作站可按预设程序自动完成补液操作,极大程度规避了人工接触可能引入的污染,既保证了产品安全性,也减轻了操作人员的防护负担。

3、一机一样更安全

工作站采用一次性预灭菌管路系统,每套管路对应一份样本,使用后即弃,严格遵循“一机一样”标准,从根本上杜绝了残留感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。这种设计不仅比传统CAR-T制备要求的“清场并确认无残留”更为严格,还能显著降低CAR-T细胞制备的总体成本,特别是对于需要处理感染性样本的情况。

4、全流程数字化追溯

工作站通过内置的智能监控系统,能够准确记录所有操作时间、操作步骤、补液量、补液速度等关键参数,实现全流程操作细节的数字化记录。在细胞培养过程中,设备实时监测温度、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、细胞密度等与细胞生长密切相关的环境参数,这些数据可导出并长期保存,不仅满足监管对“可追溯”的要求,还为工艺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。


友康全自动免疫细胞培养工作站的技术创新不仅限于CAR-T细胞制备,其设计初衷就着眼于广泛适用性。设备培养流程融合了标准化、自动化、全封闭、全流程记录、可追溯等多重功能特点,能够高效支持NK、T、CIK、TIL等多种悬浮细胞的自动化培养。不仅能够为制药企业提供一种“高品质低成本”的细胞制剂生产方案,更能够解决临床医院面临的技术难题,为细胞治疗的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。

400公司微信二维码.png

若对相关产品感兴趣,扫码联系友康生物